《杏林論壇》網路版
Scienc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中醫科學
|
|||
☛回首頁到英文部分 Back to Homepage for English |
國醫大師、中國中醫科學院96歲老中醫專家路志正題字
本專欄與微信公眾號《杏林論壇》同步發行
Address: 2712 San Gabriel Boulevard, Rosemead, CA 91770 U.S.A. Phone: 1-626-288-1199 本刊誠徵編委,如果您對此工作有興趣,請點擊這裡打開文檔並將其存為word文檔,然後填寫此表格後電郵至editor@sotcm.com。 “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 《杏林論壇》創刊辭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及信息交流手段的日益發達,古老的中醫藥學面臨著極大的機遇與挑戰。在現代醫學方面,隨著基因測序、大數據、分子生物學等技術和學科的不斷發展,現代醫學科學技術的水平已深入到了分子水平與個體化醫療的水平,精準醫學使醫學的發展邁進了一個新的時期。在信息交流手段方面,人們普遍的將互聯網等先進通訊技術用於醫學的交流、醫療的會診等等。這難道不給中醫藥學帶來機遇嗎?人們看到了,中醫藥學除了在神州大地蓬勃地發展外,她也正長足地走向世界。人們當然也意識到了,這些發展也給中醫藥學帶來了挑戰,人們難免不將古老的中醫藥學與現代醫學或現代科學相比較,甚至想將其結合為一體。甚至有喋喋不休的中醫藥學究竟科學與不科學的爭論。面對中醫藥學怎樣才能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相適應,並大步地向前發展,我們這些已經退休或將要退休的一代中醫藥學人,及有志於中醫藥學事業的學者們,終於構思並開創了社群網絡振興中醫藥文化的公眾交流平台--《杏林論壇》。 毛澤東主席曾說過:“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中醫藥學是一個寶庫,這在中醫藥界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個寶庫包括了哪些方面呢?中國的中藥有幾千年甚至更長的歷史,這是極其寶貴的中醫藥遺產之一;幾千年的中醫書籍浩如煙海,這又是極其寶貴的中醫藥遺產之一;具有幾十年中醫臨床、中醫教學、中醫研究、中藥製藥經驗的老中醫藥師們具有豐富的學術經驗,這也是極其寶貴的中醫藥遺產之一;在醫院、在診所、在民間,人們使用著各種各樣的中醫單方、驗方、秘方,其中不乏行之有效的,或療效卓著的,這不也是極其寶貴的中醫藥遺產之一嗎?對這些寶庫的處理,不外乎就從這兩方面著手,一是努力發掘,二是加以提高。對中藥應當很好地開發、保護、利用與發展,對中醫書籍應當整理、詮釋、翻譯、出版。對老中醫藥師們的經驗應當有效地總結、傳承。對行之有效的中醫單方、驗方、秘方應當系統地發掘、推廣。發掘就是繼承,提高就是發展。這就是《杏林論壇》要推廣的工作。 《杏林論壇》將開闢杏林精萃、歧黃縱橫、交流平台、發揚創新、醫籍推介等專欄。專欄將發表名老中醫藥師在幾十年中醫醫療、教學、科研、製藥方面的實踐經驗、學術思想、學術成就;專欄也包括由各層次、各年齡段的優秀中醫藥學者在從事中醫醫療、教學、科研、製藥工作中積累的優秀學術體驗,中醫藥寶庫繼承與發揚的探討與創新;專欄還包括各類中醫藥人員,包括在讀學生、中醫藥愛好者、西醫師等等對中醫藥的看法,對中醫藥寶庫的發掘與提高的思路、見解與方式、方法;以及其他高質量的中醫藥學精髓,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習近平主席說過:“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在這中醫藥學發展的重要歷史時刻,中醫藥文化要么蓬勃發展,奔向世界;要么逐漸衰退,最後消亡。歷史的責任落在了我們這一代以及下一代的肩上。 我們真誠地期望作者們賜給《杏林論壇》高質量的稿件,我們會擇優發表;也期望讀者們認真地閱讀我們每一期的文章,同時給我們正反兩方面的反饋,以期把這一繼承與發揚中醫藥學寶庫的工作做得更好,將《杏林論壇》辦成極高質量的中醫藥學術交流園地,為全人類的健康服務。 文/包克新 《杏林論壇》徵稿啟事 一、本論壇簡介 《杏林論壇》微信公眾號在眾多有志識之士的熱情支持與籌備下於二零一六年創刊。本論壇由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美國《中醫科學》(國際期刊號1087-4461)、龍虎山正一道養生文化院(無先後順序)共同主辦、編輯、出版。本論壇由多位老中醫相繼商討為弘揚杏林醫學而促成,屬於非營利公益性質運營。 "杏林"是我中華傳統醫學的代名詞,自古醫家以位列"杏林中人"為榮,醫著以"杏林醫籍"為藏,醫技以"杏林聖手"為贊,醫德以"杏林春暖"為譽,攝生以"杏林養生"為崇。"杏林"二字代表著親、善、誠、信、中、和的精神,這是我們的追求,也是我們所秉持的信念。我們希望《杏林論壇》成為杏林中人展示、交流、提升並宏揚中醫藥文化的平台。我們將無償、義務地為廣大微友推送醫療、健康、養生類作品。現誠向全體微友徵稿。 二、徵稿範圍 本刊目前設立了杏林精粹、岐黃專論與交流平台三大欄目,在三大欄目下又各設了五個子欄目:杏林精粹下有理論發微、臨床集錦、方藥索隱、各家薈萃、養生求真五個子欄目;岐黃專論下有旴江醫學、抗擊新冠、五運六氣、醫案集腋、針灸聚英五個子欄目;交流平台下有中醫敘談、知識園地、醫事趣聞、互動探研、公告通知五個子欄目。以下為徵稿範圍: 1. 中醫藥工作者在中醫醫療、教學、科研、製藥等方面的實踐經驗、學術見解、心得體會; 2. 對中醫藥及對其發掘與提高的思路、見解與方式、方法; 3. 貼近生活需求的健康養生類文章; 4. 其他與中醫藥有關的文章; 5. 與上述十五個子欄目相符的文章。 三、徵稿要求 1. 要求稿件為自己獨立完成的原創作品,可以有所參考,但是主要內容必須是原創,未在其他刊物或平台發表過,或已發表過的請確認無版權問題並註明,請遵守版權法。 2. 所引用文字必須引自原著並註明出處,參考書目及雜誌均應按標準格式附在正文之後。 (1)期刊 [序號] 主要作者.文獻題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號(期號):起止頁碼. 例如: [1] 袁慶龍,候文義.Ni-P 合金鍍層組織形貌及顯微硬度研究[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01,32(1):51-53. (2)專著 [序號] 著者.書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例如:[2] 劉國鈞,王連成.圖書館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 3. 不得有訛傳和誇大事實的內容,本刊保留提取有關臨床與實驗資料及察訪當事人的權利。 4. 稿件須具有較高水平,重視課題設計和資料的收集整理(成果報導請注意不要涉及國家機密),篇幅以中文500字至3000字為宜,特別歡迎500字左右的小文,如文章篇幅較長,本刊將分期連載。 5. 投稿時,在電郵(Email)主題(Subject)欄請註明《杏林論壇》投稿。 6. 為增加辨識,為大家推送優異、高品質的內容,首次來稿請附個人簡歷一份,包括真實姓名、性別、年齡、職務、學銜、學位、畢業學校、從事中醫藥或其它工作(請註明)的年限、工作單位、通訊地址、電話號碼、傳真號碼和電子郵件地址。 四、聲明 1. 《杏林論壇》編委會將對投稿內容進行審核,在為廣大杏林人士保證質量的基礎上擇優推送。本刊對來稿有拒用權、刪改權。來稿、照片一律不退,請作者自留複印件,作者如在二個月內未得到錄用的消息(自收稿之日起算),可將稿件自行處理。 2. 質量差的稿件(包括文句、書寫及引文和參考書目、雜誌不合規範等)將不擬採用。 3. 本刊目前為義務貢獻性質,不以營利為目的,故本刊暫無稿酬,介意勿投。 4. 來稿一經採用,將在《杏林論壇》及美國《中醫科學》網絡版《杏林論壇》專欄同步發行。作者如要得到正式雜誌《中醫科學》紙印版則請註明,本刊擬向作者索取適當的版面費。本論壇有適時將有關稿件彙編成冊發行的權利。作者同意:稿件一經採用,它即屬本刊之財產。 五、投稿方式 請投稿至電子郵箱:editor@sotcm.com 六、主辦單位 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美國《中醫科學》、龍虎山正一道養生文化院(排名無先後順序) 七、《杏林論壇》微信公眾號及美國《中醫科學》《杏林論壇》專欄編輯委員會成員 主編:包克新 副主編(以姓氏筆劃為序):朱建貴、李清雲、張樹生、孟琳升、姜印加。 編委(排名不分先後):王智慧、周晟芳、徐利亞、彭傑、劉金鳳、李匯博。 期待您的作品!謝謝! 《杏林論壇》編輯委員會 2022年12月16日 Return to home page 回到首頁 |
||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