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otcm.com/xinglinforum/IMG_1837.JPG杏林論壇

總目錄

杏林精粹

岐黃專論

交流平台

理論發微

臨床集錦

方藥索隱

各家薈萃

養生求真

旴江醫學

藥效奇觀

五運六氣

醫案集腋

心理研討

正在構建

在構建中

將要構建

準備構建

即將構建

 

Address: 2712 San Gabriel Boulevard, Rosemead, CA 91770  U.S.A.

Phone: 1-626-288-1199 
Fax: 1-626-288-4199 
Email: editor@sotcm.com

 

本頁為杏林精粹-養生求真文章

 

淡泊身外之物有利健康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張世筠

(20180109(杏林論壇第240期)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公冶長第五篇11)
         註解:申棖,孔子弟子,魯國人,字週。
         譯文: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剛強的人。”有人回答說:“申棖是個剛強的人。”孔子說:“申棖這個人慾望太多,怎麼稱得上剛強不屈呢?”
        提示:孔子教誨人們不能嗜欲太多。
        孔子不喜歡慾望太多的人,指出慾望太多便不能做到剛強堅毅,從而告誡人們要節制不斷膨脹的嗜欲,特別是不合理的慾望。不合理的慾望常會使人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鎖,損傷身心健康。
        一、慾望太多活得不開心
        孔子主張節欲,是要節制私慾,並不是倡導禁慾。合理的慾望可促進人們奮發上進,去戰勝困難。然而一個人的嗜欲太多,貪心太重,就很難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常常會庸人自憂,活得很不開心。
        蘇東坡的一段人生經歷正好說明了這個問題。
        蘇東坡一生注重養生,孜孜不倦地追求健康長壽。他出任鳳翔府判官時,從平鎮出發,一路興致勃勃地遊覽了延生觀、仙遊潭、授經台、玉女洞。他飲用了清澈甘甜的玉女洞泉水,又聽人說這泉水可延年祛病,不禁想要長期享用。此後他不斷定期派人前去取水。為了防止取水人偷懶,以假作真,欺騙自己。他別出心裁地將竹子劈為兩段,一段交取水人拿著,另一段交寺僧收藏著。取水人到玉女洞後,將自己的竹子換回寺僧的那段竹子,再將水帶回。蘇東坡滿以為這樣做,就可以萬無一失地喝上貨真價實的玉女洞泉水了。他戲稱那竹子為調水符,但是“欺謾久成俗”,永遠是防不勝防的。天質聰穎的蘇東坡再度去玉女洞遊玩時,終於發現自己還是上當受騙了。取水人早已在中途調包,把甘冽的泉水,換成普通水。他十分惱怒,感嘆萬千地寫下了一首詩,寄給他弟弟蘇轍,最後六句是,“吾今既謝此,但視符有無。常恐汲水人,智出符之餘。多防竟無及,棄置為長吁。”
        蘇轍也是北宋著名文學家,造詣不及蘇東坡。但他寧靜寡欲,豁達開朗,在思想境界上卻比蘇東坡略勝一籌,有著良好的心理素質。
        據宋史記載:他與東坡,“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在日後蘇東坡屢屢遭受不幸、尤其是被株連到烏台詩案中差​​點被殺頭時,他都挺身而出,在精神和經濟上幫助乃兄,給予蘇東坡很大的慰藉。這次他讀了蘇東坡的詩作,又不失時機地對兄長進行心理救助,特作《和子瞻調水符》:“多防出多欲,欲少防自簡。君看山中人,老死竟誰謾。渴飲吾井泉,飢食甑中飯,何用費卒徒,取水負瓢罐。置符未免欺,反复慮多變。授君無憂符,階下泉可咽。”他指出:你擔憂防患別人偷吃你的甘泉水,是因為你的嗜欲太多。你減少嗜欲,自然會心平氣和,看淡物質享受。我勸你大可不必再用“調水符”,遣人負瓢背罐地去取玉女洞泉水,還是享用我給你的“無憂符”吧。有了“無憂符”,精神上淡泊,無憂無愁,您階下的泉水一樣可喝。這比患得患失更有助於延年祛病。蘇轍情真意切的一席話,句句動人心弦,幫助蘇東坡很快擺脫了心理上的困擾。
        蘇轍幼年時體質衰弱,後來又長得高而清瘦,其貌不揚。蘇東坡作詩調侃他:“形是農夫,誤入廊廟。”說他是穿錯衣冠誤入廟堂的農夫。然而他卻注意修身養性,終使體質由弱轉強,享年74歲,比蘇東坡多活了9年。蘇東坡少年時代身體健壯,後來又為健康長壽四處奔走,及至壯年卻百病纏身,健康每況愈下。兄強弟弱的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重要的一條是,蘇轍能夠自覺地節制嗜欲,所以生活簡樸,意志堅強,一輩子活得瀟灑開心,少有煩心的事情。
        二、慾望太多有損健康
        慾望太多的人將遭遇更多的心理應激。目前社會競爭愈演愈烈。在社會交往中,不同思想、觀念、價值觀的劇烈碰撞,本來已使人們忙得焦頭爛額,精神不堪重負。而那些慾望太多的人,為了出人頭地,將這樣、那樣的企望付諸實現,必將竭盡全力,超負荷地拼搏,把生命之弦繃得緊緊的。然而企望歸企望,企望不一定都能通過努力變成現實,特別是不切實際的願望要實現更是比登天還難。所以一個人嗜欲太多,失望也多。一旦願望落空,就會形成對人具有威脅的心理應激,造成顯著而持久的消極情緒。
        由嗜欲造成的消極情緒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是焦慮。焦慮是一種人們預期將要發生不良後果的情緒反應,以緊張不安、擔心、煩惱為主要特徵。強烈持久的焦慮會降低人的適應和應對能力,影響人的智力發揮,使人注意力渙散,甚至不能處理平時極易解決的問題。嚴重者難以入睡,坐臥不寧,惶惶不可終日。或伴植物神經功能亢進,心跳加快,氣促胸悶,頭暈,汗多,顏面蒼白或潮紅,口乾,咽部有阻塞感,噁心,胃痛,腹瀉,尿頻。有的還會出現陽痿、早洩、月經紊亂、性慾減退等性功能障礙。
        再就是抑鬱。以情緒憂鬱為主要表現,經常感到鬱悶,壓抑,心情沮喪,而又無法排解。遇事愛向壞處著想,體驗不到生活的樂趣,感到前途暗淡,希望渺茫。常常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自卑內疚,從而深深地陷入痛苦的泥潭中,不能自拔,以致覺得生不如死,企圖以自殺來求得解脫。
       過去認為嗜欲太多,而又事業無成的中年人容易發生焦慮和抑鬱。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卻也患上了“成功焦慮症”、“成功抑鬱症”。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期望太多,導致心力交瘁造成的。
        我曾治過一個病人,不到而立之年,就脫穎而出,被破格提拔為副教授,在他所從事工作的領域已小有名氣。然而事業的成功,卻成為惡夢的開始。他夜以繼日地拼命工作、著書立說,力求更上一層樓,但卻倍感力不從心,事事不如人意,擔心工作搞不好,擔心將來提不成教授,甚至擔心自己會成為眾矢之的。他苦悶,失望,吃不好,睡不著,做惡夢,終日頭暈眼花,渾身乏力,工作效率急劇下降,年紀輕輕就謝了頂。他又懷疑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感到活得太苦、太累,沒有意思,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後經服藥和心理疏導,他減少嗜欲,放慢工作速度,又忙裡偷閒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和娛樂活動,終於走出困境,恢復心理平衡。
        長期不良的消極心理可影響人體各個系統的生理功能,特別是使免疫功能和內分泌代謝發生障礙,從而引起多種疾病。生理的疾患反過來又會使消極情緒惡化,進一步損傷身體健康。
        譬如,焦慮、抑鬱、高度緊張、激怒等都會導致對抗胰島素的激素分泌增多,使血糖升高,誘發糖尿病,並使隱性糖尿病病情加重。焦慮、抑鬱、精神壓力大的人群罹患2型糖尿病的機率較正常人高84%。
        焦慮、抑鬱等不良心理還可導致高血壓、冠心病、消化道潰瘍、癌症等疾病,或使這些疾病的病情加重。科學家發現,在良性與惡性腫瘤上都分佈著一些細小的神經。這些神經與大腦中樞相連,以致人的心理活動可對腫瘤細胞的生長和消滅發揮作用。因此為了減少癌症發病,除養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外,還應保持心情舒暢。顯然,只有減少過多的嗜欲,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不良情緒,真正做到想得開。這不僅是防治癌症、也是防治其它疾病的治本之道。
        三、慾望不能太高、太離譜
        有的人慾望不多,但慾望太高,譬如一心想成為學部委員、或當個什麼樣的頭頭。這同樣損傷身體健康。因為能不能實現這些願望,並不完全取決於自身的努力,而與外部環境、機遇有很大的關係。所以期望太高,同樣失望也多。由此而產生的不良情緒和過度緊張,也會破壞心理平衡,誘發多種心身疾病。
        還有的人慾望不多、不高,但太離譜,根本就不可能付諸實現。這同樣對身心健康有害。有個女士因夢中與香港的一個歌星邂逅,便一廂情願地愛上了他。為了實現與這個歌星零距離接觸的夢想,她變賣家產,跑到香港歌星的住宅門前,苦苦守候數日。歌星風聞此事後,明確表態拒絕見她。但她仍痴心不改,一如既往地苦戀著心中的白馬王子。最終搞得自己狼狽不堪,家徒四壁,而且連累她的老父老母天天啃鹹菜、吃饅頭,過著十分艱辛的生活。
        四、對慾望不能過分痴迷
        對慾望過分痴迷,不能理性對待,也容易引起情緒劇烈變化,損傷身心健康。
        最典型的例子是《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的故事。范進是一個熱衷科舉功名的窮苦知識分子。他從及冠之年,先後參加二十幾次考試,但次次名落孫山。直到54歲才時來運轉。主考官週進見他鬍鬚花白,面黃肌瘦,衣衫破爛,出於同病相憐,將他錄為秀才。爾後他又去省城考舉人,待到打道回府,家中已是粒米全無。他只好將家中唯一的一隻老母雞抱到市上去賣。恰在這時傳來他考中舉人的消息。他又驚又喜,一時痰迷心竅,不省人事。被人灌醒後,又神誌錯亂,到處亂跑,狂呼驚叫。後來他被岳父狠狠地抽了一巴掌,才如夢初醒,恢復常態。
        五、慾望太多太高影響人際關係,危害社會
        一個慾望太多太高的人不容易搞好人際關係。當其不能達到既定目標時,往往十分煩躁、憤怒,常常不分青紅皂白地攻擊他人,或者遷怒於人,以致搞得人際關係十分緊張。不良的人際關係反過來又使他不能在心理受挫時及時得到社會的救助,擺脫負面情緒,減少身心損傷。
        更為重要的是一個人慾望太多太高還會違法亂紀,危害社會。那些不斷曝光的巨貪,不都是因為欲壑難填,而觸犯國法的嗎?
        典型的例子是2008年4月獲刑的原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他利用職務之便,貪污受賄,給國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他原本是個一心一意向上爬、而又貪得無厭人。當了區長,想副市長,當了副市長,想市長,當了市長,還想當更大的官。貪了1萬、想10萬,想100萬,貪100萬,想1000萬,想1億,結果被貪婪推上了審判台。
        從古至今,像陳良宇這樣私慾不斷膨脹的貪官污吏不勝枚舉,但最終的結局多是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到頭來不如我們平頭百姓活得開心自在。
        當然,還有一些善於鑽營、或隱藏得很深的貪官污吏會慶幸自己仍居高位。但看看陳良宇之流的下場,就會兔死狐悲,油然而生惶恐不安的情緒。何況,人心是桿公平秤,誰個清正廉潔,誰個貪得無厭,人民群眾看得清清楚楚。清正廉潔者人民群眾擁護愛戴;貪得無厭者大家恨得牙齒格格響,希望“包文正”用龍頭鍘、虎頭鍘將其斬盡殺絕。他們像過街老鼠陷於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中,自然日子很不好過,身心狀況不佳,要損折壽命。可見,要想健康長壽,必須戒貪。
        六、怎樣消除過多、過高的慾望?
        要消除過多、過高慾望談何容易。人是慾望的複合物。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不少人的慾望沒有止境,總是希望吃山珍海味,喝瓊漿玉液,穿綾羅綢緞。總是希望錢越賺越多,房子越住越大,車越開越豪華,名聲越來越大。
        其實,要消除過多、過高的慾望也並不困難。踐行下述原則,就能很好消除過多、過高的慾望。
        (一)淡泊身外之物
        想想看,人是赤裸裸地來,而又赤裸裸地去的。眼睛一閉,那一件身外之物還會是你的,不都變成別人囊中之物了嗎?倘能將這個道理琢磨透徹,定會茅塞頓開,淡泊身外之物,自覺消除過多、過高的慾望。
        宋美齡壽至106歲,一直保持比較良好的心態,就與她歷經磨難,能對人生大徹大悟有直接的關係。她素有收藏古董的愛好,早年費盡心思,將不少古董轉運到美國,但到晚年卻看清了這些寶貝並不值得留戀。她在找外甥女孔令儀商討安排後事時說:“令儀,如果我們一旦看清世態炎涼,什麼身外之物都不值得留戀。現在最要緊的就是找人出賣房子,什麼古董、什麼衣物、什麼家具,現在在我眼裡都一文不值了!”
        孔令儀說:“姨媽,你老不心疼嗎?”
        宋美齡回答道:“心疼什麼?現在我才認識到,世間任何價值連城之物,都是以人的存在為基礎的。你想,我現在已是百歲之外的人了,還要留那些身外之物何用?人一旦老了,才知道任何古董不值得珍藏了,因此什麼興趣也沒有了。”
        宋美齡又勸孔令儀說:“世間之物歷來都是你爭我奪,可是爭到頭來又如何呢?慈禧太后老佛爺手中那些財寶死後什麼也沒有帶走,帶到東陵還遭來場盜墓之禍呢!索性讓拍賣商都拍賣吧,看他們能發多大的不義之財。”
        孔令儀實在想不通,說:“我絕不能眼看屬於姨媽的珍貴藏品落入他人手上。”
        面對孔令儀的不平,宋美齡只是淡淡地說:“我看還是算了吧!”
        宋美齡毅然決然地拋棄了這些身外之物,也就是拋棄了套在自己身上的“金玉枷鎖”,換來的卻是自由、快樂,健康和長壽。
        (二)弄清我不需要什麼
        蘇格拉底有次逛市場,看見琳瑯滿目的商品,不禁感慨萬千地說:“原來世界上還有那麼多東西我用不著。”
        人可以佔有許多財富,但人的生存需求卻是相當有限的。俗話說得好:“良田萬頃,日食一升;大廈千間,夜眠八尺。”
        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弄清世上許多東西大部分都是自己不需要的,或者根本用不著的,那麼就會自覺揚棄種種奢望,不為物慾所累,保持心態平衡;就不致於為了實現“轎車夢”,拼命掙錢,最後累倒;也不致於為了攢錢購買豪華住宅,累得疾病纏身;也不致於為了加官晉爵,拉關係,走門子,煩心勞神,損傷健康;更不致於貪污受賄,觸犯法律,淪為階下囚。
        (三)學會比較,知足常樂
        生活滿意度與你在跟誰比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在現實生活中,腰纏萬貫的富翁,或享有高官厚祿的人,未必活得快樂;相反清貧的平民百姓卻可能活得比較幸福。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認識一個在醫院做護工的安徽人,五十開外的年齡,頓頓飯都吃得十分簡單節省,常常是在食堂買個饅頭,再到市場買根萵筍或買棵白菜,撒點鹽,一拌和,當菜吃。有時我便從家裡帶些菜分給他吃。他很感激。我們也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有次我問他這樣過日子苦不苦。他哈哈大笑地說:“這哪裡苦,淋不著,曬不著,一年還能攢一萬多元錢,回家蓋房子,給兒子娶媳婦,過不了兩年我就可以當爺爺了。 ”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他為什麼會感到幸福呢?這主要是他同家鄉沒有出來的農民比較,出來打工活不累,掙得又多,所以心態良好,感到滿意。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比下有餘。這樣一比,就降低慾望,知足了。知足者常樂。
        再就是與過去比。現在不少人有些浮躁,“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我則不然,一直感到非常滿意,幸福。這主要是我常常將現在與過去比。我念高中時,正值經濟生活困難,糧油肉全定量,吃不飽,還要下鄉,深翻土地,通宵夜戰,參加十分繁重的勞動。糧食不夠吃,便到山上去挖野菜。農民的口糧更少,山上可吃的野菜全被採光了,只剩下一種蕁麻。這東西帶毛刺,皮膚一碰到它,便紅腫起來,火辣辣地癢痛。我們就將這種蕁麻割下,在鍋裡炒蔫,切碎,加米,煮粥充飢。吃了這種蕁麻粥,我渾身上下腫起,刺癢得坐臥不寧。那時我們唯一的希望就是有朝一日能夠吃飽肚子。再看看今天,不僅能夠吃飽飯了,而且雞鴨魚肉應有盡有,甚至可以品嚐到山珍海味。這在四、五十年前根本是不敢企望的。那個年代,人們常把美好的未來刻畫為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現在不僅實現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而且許多人還有了手機、電腦、轎車。這樣一比較,就知足了,我在生活上就沒有什麼過高的奢望了。
        還要學會與上比。俗話說比上不足,是說跟比你有錢有勢的人相比,就會感到不滿足,不滿意,甚至產生沮喪的心情。實際並非完全如此。這要看怎樣的比法。倘若能夠用一分為二的觀點,與上比較,同樣可以做到淡泊名利。我見過許多大款,雖然他們有大把大把的鈔票,但他們疲於奔命,年紀輕輕就病病歪歪,患上這樣那樣的富貴病,生活得併不開心愉快。這麼一比,也就知足,不去貪圖榮華富貴了。再如我們同那些為國家為民族作出卓越貢獻的人來比:他們的道德力量、奮鬥境界就會感染我們,遏制我們的不良慾望,使我們淡泊名利,變成一個知足常樂、超凡脫俗的人。無欲則剛強,身心自然就會變得很健康。
        原載:張世筠:《〈論語〉中的養生智慧》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年12月

                  校核  虞勝清

 

杏林精粹

岐黃專論

交流平台

理論發微

臨床集錦

方藥索隱

各家薈萃

養生求真

旴江醫學

藥效奇觀

五運六氣

醫案集腋

心理研討

正在構建

在構建中

將要構建

準備構建

即將構建

http://www.sotcm.com/Arrow.gif回到杏林論壇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