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論壇 |
Address: 2712 San Gabriel Boulevard, Rosemead, CA 91770 U.S.A.
Phone: 1-626-288-1199
Fax: 1-626-288-4199
Email: editor@sotcm.com
長圓針解結天宗次治療乳腺增生病86例
張曉東
(2016年12月01日) (杏林論壇第78期)
乳腺增生病是一種既非感染亦非腫瘤的增生性病變,屬於中醫“乳癖”範疇,《外科正宗》中記載:乳癖乃乳中結核,形如丸卵,或墜重作痛,或不痛,皮色不變,其核隨喜怒消長,多由思慮傷脾,怒惱傷肝,鬱結而成也。臨床以上乳房內腫塊、脹痛,且隨著月經週期、情緒變動而表現出加重或減輕為主的症狀,是多種乳腺病的病因基礎。多發於中青年女性。
自2006年3月至10月,我科收治此症86例,運用長圓針以“解結法”針刺天宗次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導如下:
1.一般資料
86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20-39歲者62例,40-52歲者24例,平均36.3歲。病程3個月-10年,平均2.4年。單側發病40例,雙側發病46例。
本組診斷標準依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症診斷療效標準》。標準如下:
1.1多數在乳房的外上象限有一扁平的腫塊,捫之有豆粒大小韌硬結節,可有觸痛。
1.2腫塊邊界欠清,與周圍組織不粘連。乳房可有脹痛,每隨喜怒而消長,常在月經前加重,月經後緩解。
1.3本病多見於20-40歲中青年女性,鉬靶X線乳房攝片,冷光源強光照射,液晶熱圖像等檢查有助於診斷,必要時做組織病理學檢查。
2.治療方法
2.1取穴:在天宗穴及其附近捫、摸、按、壓可檢出一個或多個痛性結節或索條,用龍膽紫標記,定為天宗次及4至9胸椎旁壓痛點。
2.2解結法
2.2.1常規消毒皮膚
2.2.2用斜刃長圓針以此行解結,即關刺法:直刺到結筋病灶點表層,左右刮撥,以解除表層粘連。恢刺法:直刺肌腱旁側接近病灶點粘連組織深部,用末端鋒刃向上挑撥切割,松解周邊粘連。
2.2.3術後無菌包紮3天,7天治療1次,不癒者可重複治療。
3.療效觀察
3.1療效標準依據《中醫病症診斷療效標準》
3.1.1治瘉:乳房腫塊及疼痛消失。
3.1.2顯效:乳房腫塊縮小,疼痛減輕或消失。
3.1.3無效:乳房腫塊及疼痛無變化。
3.2結果
本組86例中,治瘉64例,佔74.42%;顯效22例,佔25.58%
;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三個月時,6例復發,二次治療後有效,其餘隨訪半年,無復發。
4.典型病例
患者張某,女,40歲,已婚。於2006年7月5日來就診。
10年前無意中發現乳房外象限各有2cm
X 2cm大小的包塊,與周圍組織無粘連,無壓痛,與月經週期有明顯關係。經市級醫院診斷為“乳腺增生病”未做治療,腫塊逐漸增大。近3個月來,於經前10天左右即感乳房脹痛加劇,月經後腫痛略減,下次月經來潮復如前,而引起注意。月經14歲初潮,經行正常。雙側乳房外上象限捫及3cm
X 4cm包塊,邊界尚清,質中等,與周圍不粘連。表面皮不紅,乳頭無溢液與壓痛。查天宗次處有明顯痛性結節,以長圓針施解結法,一次治瘉。對訪半年無復發。
5.討論
乳腺的疾患與胸大肌及其筋膜有密切的關係,乳腺被包裹在胸前筋膜和胸深筋膜的骨膜,外側移行於覆蓋前鋸肌的筋膜,於胸廓上口稍外的胸大肌三角處該層筋膜向深面陷入,於胸深筋膜深層在胸大肌下緣處也與胸深筋膜結合,向後越過腋窩的底部在腋窩形成腋筋膜,在背闊肌下緣處移行於背部筋膜,筋膜深面是岡下肌、小圓肌、大圓肌與肱三頭肌長頭多形成的三邊孔和四邊孔的位置,而此處也是最易勞損部位,由於此處勞損,胸大肌的異常痙攣,必定會引起乳腺筋膜的痙攣,從而引起相關組織的改變而出現腫塊硬結,所以,解決此腫塊、硬結的前提是解決胸大肌筋膜的痙攣問題。
天宗次在肩背部,正當岡下窩中。是手少陽經筋、手、足太陽經筋的交會穴,也正是胸大肌與肩部諸肌易於勞損之處,有時會出現一個或多個痛性結節或索條。也就是所謂“橫絡”,此橫絡的形成會引起乳房周圍經絡不通,這也是此症的中醫病因。
《靈樞-刺節真邪》篇說:“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所以解決乳房周圍經絡不通的關鍵就是解除此橫絡的卡壓。
用長圓針於天宗次行解結法既解決了周圍的經筋結聚,解決了“橫絡卡壓”,治療相關疼痛,又可調理相關經絡之經氣,從根源上解決此病,也為其他乳腺病的治療開闢了新思路。
(此文刊登於2016中國特色醫療國際研討會暨中醫藥產品展銷會會議論文集)
(包克新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