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otcm.com/xinglinforum/IMG_1837.JPG杏林論壇

總目錄

杏林精粹

岐黃專論

交流平台

理論發微

臨床集錦

方藥索隱

各家薈萃

養生求真

旴江醫學

藥效奇觀

五運六氣

醫案集腋

心理研討

正在構建

在構建中

將要構建

準備構建

即將構建

 

Address: 2712 San Gabriel Boulevard, Rosemead, CA 91770  U.S.A.

Phone: 1-626-288-1199 
Fax: 1-626-288-4199 
Email: editor@sotcm.com

 

本頁為杏林精粹-各家薈萃文章

 

萬友生論醫(一)

江西省中醫藥研究所 萬友生口述  萬蘭清 黃海龍 萬青峰整理

(20190322(杏林論壇第352期)

    【萬友生簡介】萬友生教授(19172003)是全國著名的江西省中醫學術專家,國家級著名老中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生前曾任省中醫藥研究所所長、江西中醫學院教授、中華中醫學會第一、第二屆常務理事、江西省中醫學會名譽會長、全國首批500名授高徒名師等職。傾畢生精力研究和倡導寒溫統一論,不僅從理論上建立了寒、溫、內、外統一的熱病理論體系,而且從熱病急症臨床證明了這一理論體系的實踐指導價值。

    (本文分二部分連載,這是第一部分)

一、傷寒與溫病統一

    萬老在我省中醫教育機構中,主持傷寒和溫病兩門課程的教學近30年,一貫地堅持寒溫統一的主張(如江西中醫學院1959年版的《傷寒講義》和《溫病講義》 ,1962年初版和1963年修訂再版的《傷寒論講義》,1973年初版和1975年修訂再版的傷寒和溫病合編的《熱病學講義》)。早在50年代中,就曾明確地指出:“傷寒和溫病兩說是可以統一的。......傷寒和溫病都各有其橫看和豎看的兩方面,不可偏執,而且溫病學說是傷寒學說中溫病部分的繼續和發展,它們不但不是對立的,而且是相得益彰的。”(《江西中醫藥》19571月《寒溫縱橫論》)。到了60年代,又在《傷寒論講義》中再次提出:“《傷寒論》雖然主論傷寒,但也兼論溫病,只不過是詳於寒而略於溫罷了。後世有人竟因此而把葉天士、吳鞠通等在《傷寒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溫病學說,和張仲景的傷寒學說對立起來,形同冰炭,互不相容,這顯然是不正確的,溫病學說實際上是傷寒學說中溫病部分的繼續發展,它們不但不是對立的,而且是相得益彰的。”進入70年代,不僅先後發表了《討論八綱、六經、三焦、衛氣營血和臟腑經絡辨證論治之間的內在聯繫及其不可分割法》(《中醫專題講座選》第一集,北京中醫研究院中醫研究班19797月編印,人民衛生出版社198010月第1)和《關於傷寒六經和溫病三焦、衛氣營血辨證論治體系的統一問題》(19795月首屆全國中醫學術會議上交流,《江西中醫藥》1980年第4期刊出)等論文,而且江西中醫學院主編成寒溫統一的《熱病學講義》。尤其是近年來發表的《寒溫統一論》,(先後以論文或專著在新加坡中醫學院第十五屆畢業紀念特刊和《雲南中醫雜誌》以及《遼寧中醫雜誌》上刊出),更具體地反映了這一主張。萬老之所以要堅持這一主張的理由主要是:

    1.從寒溫學說的源流來看,傷寒學說是溫病學說的基礎,溫病學說是傷寒學說的發展,它們是一脈相承而相得益彰的。且由過去的寒溫合論到寒溫分論,又到今天的寒溫合論,已經成為必然趨勢,也是多數中醫學者的共同願望。

    2.從寒溫學說的內容來看,雖然傷寒六經和溫病三焦、衛氣營血的辨證論治各有其特點,但都屬於外感病範疇,是一類疾病中的兩類證治。一般來說,傷寒學說詳於表裡虛實的寒證治法而重在救陽,溫病學說詳於表裡虛實的熱證治法而重在救陰,分開來各有缺陷,合起來便成完璧。具體地說,例如《傷寒論》雖然對太陽“中風”、“傷寒”的表寒麻桂證治論述甚詳,但對太陽“溫病”、“風溫”表熱的論述則有證無方,而《溫病條辨》則針對其缺陷創制銀翹散等方以彌補之。尤其是《傷寒論》對厥陰病的論述不夠具體明確,久已懸為疑案。但如結合溫病學說中的厥陰病證治來研究,就可渙然冰釋而毫無疑義了。近時中醫學界展開了《傷寒論》厥陰病這個“千古疑案”的辯論,萬老為了促進寒溫統一,曾在北京中醫研究院中醫研究生班講學中和廣州《新中醫》雜誌上,一再具體地提出了寒溫合看厥陰病的主張,並在198210月召開於南陽的全國仲景學說討論會上發表了《欲識厥陰病,寒溫合看明》一文(已在《福建中醫藥》1982年第5期刊出,並在日本東洋學術出版社19835月出版的《傷寒論醫學的繼承和發展》一書中登載)。還把這一主張寫入他的近著《傷寒知要》一書中。他認為只有把寒溫厥陰病證統一起來,才能真正解決這一“千古疑案”。

    3.從寒溫學說的應用來看,今天中醫診治外感疾病,大多根據具體病情,靈活運用傷寒六經和溫病三焦、衛氣營血的理法方藥,並無成見。這就是萬老之所以要堅持寒溫統一的主要理由。他在我省中醫院校主持傷寒和溫病課程的教學,前提是寒溫分立,後期是寒溫合併。最近國內中醫學界正在開展熱病學科體系的討論,我省恢復未久的中醫藥研究所(萬老任所長)設立了熱病研究室,並開辦了熱病研究班。萬老在半年時間內寫成《熱病學綱要》一書,以應該班的教學急需,並為開展熱病理論與臨床研究提供參考資料。展望未來,通過寒溫統一而建立起來的熱病學科體系,必將進一步發揮中醫藥對熱病的優長,更有力地保障人民的身體健康。

二、陰火與甘濕除熱

    萬老在研習李東垣《脾胃論》等書過程中,發現李氏所倡言的陰火雖然頗有臨床實踐意義,但其概念則不夠明確,感到很有必要作進一步的整理研究。他對這個問題發生興趣是從補中益氣湯方甘溫除大熱開始的。這里略舉萬老治驗兩例為證:

    一為潘姓女孩,患兒出生後不久,即大便溏瀉不止,繼而發熱不退,久經中西醫藥治療無效。雖曾一度由某名醫用安宮牛黃丸而暫時退過熱,但不久又復發熱不退,再進安宮牛黃丸而熱反加甚,初診時,通身大熱而四末微冷,無汗,大便日瀉五、六次,稀糞色黃帶餿氣,尿少色黃而臊甚,食少,口乾不欲多飲,精神萎靡,入暮煩擾不寧,稍睡即醒,不願蓋被,舌紅苔黃,指紋紫紅。投以補中益氣湯方去當歸,重用參、芪、術、草,堅持服用一個多月,逐漸瀉止、熱退、食增、神旺,而轉危為安。

    二為華姓男孩,久洩不止,久熱不退,已三個多月。發熱時高時低,泄瀉日夜十六七次,所下之物全不消化,腹脹腸鳴,不欲食,渴不多飲,小便短少,陰囊下墜,胸背部紅疹密布,唇紅乾裂,夜不安寐,時時驚叫,舌紅苔黃,指紋紫紅。投以補中益氣湯方去當歸,加葛根、山楂、六曲、谷麥芽,初服4劑,身熱即退,泄瀉減為日夜四次。繼服4劑,泄瀉減為日夜三次,糞漸成條而色轉黃,腹脹腸鳴解除,胃納漸開,胸背部紅疹基本消失。再服4劑,病獲痊癒。

    這兩例都是比較典型的脾虛陰火病證治驗。因為他們都顯著地呈現有脾臟氣虛下陷和心胃陰火上沖的全部症候。如在脾臟氣虛下陷方面,兩例都是以久瀉不止為其主症,並伴有食慾減退,腹脹腸鳴,精神萎靡,四末微冷,陰囊下墜等症;在心胃陰火上沖方面,兩列都是以久熱不退為其主症,並伴有煩渴不寐,時時驚叫,胸背部紅疹密布,唇紅乾裂,舌紅苔黃,指紋紫紅等症。因此,兩例都採用了甘溫除大熱的補中益氣湯方(只是由於久瀉不止,腸滑不固,不得不減去當歸而已),並都獲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後來,在探討《傷寒論》用通脈四逆湯方主治少陰病陰盛格()陽證時,從張景岳所謂“命門陰勝,則元陽畏避,龍火無藏身之地,故致遊散不歸,而為煩熱格陽等病。凡善治此者,惟從其性,但使陽和之氣,直入坎中,據其氣面拾之誘之,則相求同氣,而虛陽不歸原矣。故曰'甘溫除大熱',正此之謂也”。結合少陰陰盛格()陽證的古今治驗,又認識到內傷陰火病證,不僅有用甘溫益氣除熱法的補中益氣湯主治的脾虛陰火之證,還有用甘溫回陽除熱法的通脈四逆湯主治的腎虛陰火之證。

    70年代後期,萬老曾在國內中醫雜誌上發表過一些有關脾胃學說尤其是陰火與甘溫除熱的論文,其中尤以19795月在首屆全國中醫學術會議上交流和198010月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一版第一集《中醫專題講座選》選載以及馬來西亞吉隆坡馬華醫藥學院第十二屆畢業特刊發表的《略論陰火與甘溫除熱》一文為他當時在這方面的代表作。最近,他又在《寒溫統一論》一書中進一步指出,中焦溫熱日久,雖多陽明胃陰虛證,治宜甘寒養陰法,如益胃湯等。但中焦濕溫(尤其是濕偏重者)日久,則多太陰脾氣虛證,治宜甘溫除熱法,如補中益氣湯等。前者固為人所熟知,後者則常被人忽略。萬老對濕溫病久(尤其是平素脾氣虛者),而見身熱不退,舌上白苔不化,神疲肢倦,少氣懶言,沉困嗜臥等症的,每用甘溫除熱法的補中益氣湯方獲得良效。本證如果治不及時,往往由太陰脾氣虛進一步發展為少陰心腎陽虛,而見身寒肢厥嗜臥欲寐脈沉微細等症,雖尚可用四逆湯方等搶救,但病人的生命就岌岌可危了。因此,治療中焦溫熱病證,必須時刻顧護胃陰。治療中焦濕溫(尤其是濕偏重者)病證,更應時刻固護脾氣。

    又前人所謂陰火,雖然多屬虛證(如陰虛的加減復脈湯證、血虛的當歸補血湯證、陽虛的通脈四逆湯證、氣虛的補中益氣湯證),但也有屬於實證(如治宜升散的鬱火證)的,由此可見,前人所謂陰火的含義是很複雜的。也正因此,至今言人人殊,論爭未已。萬老認為火分陰陽的含義,應以陽火性屬陽熱,治法宜清忌溫,陰火性屬陰寒,治法宜溫忌清為準,並便於臨床掌握。即:凡是宜用寒涼方藥治療的或實(如苦寒直折其火)或虛(如甘寒滋陰降火)的火證,都應屬之於陽火為患;凡是宜用溫熱方藥治療的或虛(如甘溫益氣甚至回陽以除熱)或實(如昇散鬱火以除熱)的火證,都應屬之於陰火為患。至於陰陽錯雜之火,則宜根據具體病情,靈活合用上述方藥,不必拘執。關於用升散鬱火法治療陰火實證的問題,他認為本證是宜攻忌補的,因而在運用李東垣昇陽散火湯方時,主張去人參和白芍。這裡試舉萬老治驗一例為證:

    丁某,男,中年。聲喑難出一月餘,咽喉灼熱不痛,喉間有異物感,渴喜熱飲,舌苔邊黃中黑(黑多黃少)而厚膩,脈象浮弦。萬老認為是虛鬱火實證,先用昇陽散火湯方加減(升麻、柴胡、防風、荊芥、薄荷、桔梗、甘草、連翹、瓜蔞皮、白殭蠶、蟬蛻、木蝴蝶等),初服7劑,聲音稍出,咽喉灼熱及異物感減輕,黑苔大減;繼服7劑,黑苔退淨,但聲音續出;改方用三拗湯合桔梗湯(麻黃、杏仁、甘草、桔梗)再進7劑,聲音明顯見開,並覺喉中異物有由內向外推出之感,再進7劑而痊癒。本證如果採用昇陽救火湯而不去人參的壅補和白芍的收斂,可以斷言,必難獲得全效。

    本文原載《杏林醫選——江西名老中醫經驗選編》

    (待續)(本文分二部分連載,這是第一部分)

    校核/徐利亞

 

杏林精粹

岐黃專論

交流平台

理論發微

臨床集錦

方藥索隱

各家薈萃

養生求真

旴江醫學

藥效奇觀

五運六氣

醫案集腋

心理研討

正在構建

在構建中

將要構建

準備構建

即將構建

http://www.sotcm.com/Arrow.gif回到杏林論壇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