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otcm.com/xinglinforum/IMG_1837.JPG杏林論壇

總目錄

 

杏林精粹

岐黃專論

交流平台

理論發微

臨床集錦

方藥索隱

各家薈萃

養生求真

旴江醫學

藥效奇觀

五運六氣

醫案集腋

心理研討

正在構建

在構建中

將要構建

準備構建

即將構建

 

Address: 2712 San Gabriel Boulevard, Rosemead, CA 91770  U.S.A.

Phone: 1-626-288-1199 
Fax: 1-626-288-4199 
Email: editor@sotcm.com

 

本頁為杏林精粹-方藥索隱文章

淺論人中白與人中黃的藥用

比利時仁濟醫藥中心 王仲彬

20190712日)  杏林論壇第368

       談起中藥奇品人中白與人中黃,難免讓人評論兩極。愛之者讚之曰“仙丹”,惡之者蔑之為“尿屎”,真可謂愛憎迥異,涇渭分明。然而,這兩味藥的傳奇療效是否確切?民間為什麼存在如此截然相反的認識呢?當今臨床上它們仍具有實用價值嗎?這都讓人十分好奇,期待能夠刨根問底一番。今不揣淺陋,試做如下探討。

       一、文獻追踪

       縱覽中國醫藥學史,人中白與人中黃的臨床應用堪稱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粗略查考,人中白早在漢末藥學著作《名醫別錄》中就有藥用記載;人中黃的臨床應用也早有零星記載,而在明代本草學巨著《本草綱目》中則有相當完整的收錄。據此推斷:這兩味藥的實際應用可能都已達千年甚至兩千年。而其臨床療效更是可圈可點,據傳還曾承擔過“起沈痾,救生死”的重任。不過,晚清民國初年以來,西學東漸,國內出現了一股全盤否定中醫中藥的逆流。他們將人中白與人中黃故意曲解為“人尿”與“人屎”,指責這些用藥既污穢又不科學,絕無可能取得臨床療效。而這種論調無疑是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居心叵測的謬論。

       在此暫且不駁“人中白人中黃等同人尿人屎”之荒謬,須知西方醫學其實也會用些與“尿屎”相關的藥物來治療某些特殊疾病呢。如臨床常用溶栓藥 -- 尿激酶,正是從健康人尿中分離出的一種酶蛋白。尿激酶主要用於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溶栓治療,包括急性廣泛性肺栓塞、胸痛6 - 12小時內的冠狀動脈栓塞和心肌梗死、症狀短於3 - 6小時的急性期腦血管栓塞、視網膜動脈栓塞和其他外周動脈栓塞症狀嚴重的髂股靜脈血栓形成者等,且都可取得理想療效。如果說尿激酶是一種尿液提取物“相對乾淨”的話,那麼“糞便移植”治法用的可是真真切切液體糞便啊。所謂“糞便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是一種通過把業已處理的健康人的糞便液,灌到患者腸道內,從而重建腸道菌群來治療疾病的方法。據報導,在1958年美國醫生就曾用糞水挽救過多例垂死的嚴重偽膜性腸炎感染患者。這也是西方英文文獻中記載最早的糞水治病案例報導。目前,“糞便移植”治法常用於復發性難辨梭菌感染(RCDI)、炎症性腸病(IBD)、腸易激綜合徵(IBS)、慢性疲勞綜合徵、代謝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由此可見,“尿屎”相關物質的藥用,中國有外國也有,中醫用西醫也用啦。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關於“口服糞水(雅稱金汁)治療嚴重腹瀉、發熱、嘔吐和便秘等病證”的相關記載,被余云岫們污名化久矣。這也曾令中醫人百口莫辯呀。而現代“糞便移植”治法之所以能夠救死扶傷,治病救人,是因為此法可以重建腸道菌群,進而恢復腸道菌群平衡而癒病。這不僅合理地解釋了“金汁治病”的科學原理,也在一定程度上洗刷了中醫藥所蒙受的“百年冤屈”啊。

       二、奇藥掠影

       曾經“起沈痾,救生死”的人中白與人中黃兩味藥,堪屬奇藥一族。但它們兩者的性味歸經及主治功效實際上是各不相同,各有所長,且各司其屬,各盡其職的。

       人中白為人科健康人尿自然沉澱的固體物。味鹹,性涼。歸肺、心、膀胱經。具有清熱降火,止血化瘀之功效。常用於肺痿勞熱、吐血、衄血、喉痺、牙疳、口舌生瘡、諸濕潰爛、燙火傷。既可入湯劑煎,也可入丸散用。

       據相關記載,其炮製方法有三:(一)人中白:取原藥材,置清水中漂洗4 - 7天,經常換水,然後取出,刮去雜質,日曬夜露15天,每日上午翻動1次,以無臭為度,曬乾。(二)煅人中白:取淨人中白置坩堝內用武火煅至紅透時,取出,放涼。(三)飛人中白:取淨人中白研成細粉,再水飛至無聲為度,傾出混懸液,靜置後,分取沉澱,乾燥,研散。

       人中白應用甚廣。如治療血汗鼻衄,五七日不住:人中白不拘多少,刮在新瓦上,用火逼乾,研入麝香少許,溫酒調服。或治走馬牙疳:小便盆內白屑(人中白)取下,入瓷瓶內,鹽泥封固,煅紅,研末,入麝香少許貼之。或治跌撲損傷閃挫,骨傷極重者:白秋霜(人中白)研極細末。每服五分,好酒調下。或治偏正頭痛:人中白、地龍(炒)等分,為末,羊膽汁和丸芥子大,以新汲水化一丸,注鼻中搐之。或治鼻中息肉:人中白,瓦焙為末。每服一錢,溫湯下。或治喉痺,喉癰,喉癬,雙乳蛾,口疳:人中白(煅)、青果核(煅)、雞哺退殼(煅)、兒茶、冰片各等分,研吹。或治口舌生瘡:溺桶垽(人中白)七分,枯礬三分,研勻,拭去涎,摻數次。或治小兒口疳:人中白(煅)、黃柏(蜜炙焦)等分,為末,入冰片少許,以青皮拭淨,摻之。

       而人中黃一藥,並非等同於人的糞便,而為甘草末置竹筒內,於人糞坑中浸漬一定時間後的製成品。此藥味甘、咸,性寒。歸心、胃經。具有清熱涼血,瀉火解毒之功效。常用於天行熱病,溫病發斑,大熱煩渴,痘瘡血熱,丹毒,瘡瘍。既可入湯劑煎,也可入丸散用。

   據相關記載,其炮製方法是以甘草末納入竹筒中,外以布塞緊,並以鬆香嚴封其口,冬月浸人糞坑中,立春時取出,用清水漂去糞汁至無臭為度,懸風處陰乾,破竹筒取出甘草末曬乾備用。

       人中黃的應用也不少。如用作闢瘟:人中黃不拘多少,飯為丸,綠豆大,下十五丸。或治嘔血吐痰,心煩骨蒸者:人中黃為末,每服三錢,茜根汁、竹瀝、薑汁和勻服之。或治丹毒:人中黃6克,金銀花4.5克,丹皮4.5克,生山梔6克,水煎,每日3次分服。或治河豚、菌毒及諸惡瘡:人中黃、酒大黃各等分,為末。無灰酒服。須臾瀉利,毒即隨出,雖大渴,不可飲水。

       總之,古醫籍中關於人中白與人中黃的藥用記載很多,更遑論兩味藥還有不少別名呢?因此,對其臨床應用及奇異功效恕難詳錄。有必要重申的是:中醫藥學中的很多療法或方藥,之所以被人們認為是“偽科學”,是因為現代科學還沒有發展到可以真正揭示它們的階段。中醫用人中白與人中黃等治病方法,看似離譜不科學,實則有其深刻道理和獨特療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驗之中醫臨床,其理不謬也。

       三、臨床初驗

       基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當今臨床上運用人中白與人中黃治病的情況或許並不普遍。但這既不能抹殺兩味藥的歷史功績,更不能懷疑他們至今仍存的藥用活力。我個人曾有意識地將此兩藥試用於某些疑難病證的中醫臨床,如治療口腔扁平苔蘚時加用人中白,治療白血病高熱不退時加用人中黃等,均取得過比較滿意的療效。儘管個人用治的病種並不多,積累的病例總數也有限,難說有統計學上的意義,但我仍不吝和盤托出,以冀有助於克服民間存在的偏見,並試圖為中藥奇品人中白和人中黃正正名。

       (一)人中白用治口腔扁平苔蘚

       口腔扁平苔蘚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口腔黏膜皮膚疾病,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一般不具有傳染性。早期多無自覺症狀,常偶然發現;遇辛辣、熱、酸、鹹味刺激時,突感口腔局部敏感灼痛;或感口腔內黏膜粗糙、澀感、燒灼感;或有口乾、蟲爬感或癢感;而充血糜爛型則可導致進食疼痛。

       該病為臨床疑難病之一,中年女性多見。多表現為粟粒大小丘疹連成的線狀白色、灰白色花紋等,一般呈左右對稱,與正常黏膜之間沒有清晰的界限。花紋可呈網狀、樹枝狀、環狀或半環狀等。白色線條間及四周可為正常黏膜,或有充血、糜爛甚或潰瘍。此病大致與中醫口蕈、口癬、口破、口疳等病證相似,多由熱毒和濕毒積聚,或氣滯血瘀,氣血失和,濕熱循經上逆,熏蒸於口,或肝鬱血虛,化火上炎而致。臨床上常可分為脾胃濕熱、肝經實火、肝氣鬱結、血虛風燥、陰虛內熱、氣血兩虛、氣滯血瘀等不同證型。可伴有全身皮膚損害,多在四肢和軀幹,為扁平多角紫紅色丘疹,有瘙癢;亦可出現指(趾)甲病損。中醫稱為“紫癜風”。經過初步臨床試驗,我個人觀察到:人中白可加用於口腔扁平苔蘚多種證型的辨證論治中,且可明顯增強療效。這可能與人中白功擅直入陰分,清熱化瘀有關。

       病案一:劉某某,女,38歲,江西省吉安市某地人。因口腔黏膜敏感灼痛,吞嚥時痛甚,雙側頰黏膜白色網狀花紋11個月,曾診斷為“口腔扁平苔蘚”,西醫久治無效,於198792日來診。大約一年前起,患者時感口腔不舒,遇進食辛辣、酸、甜、鹹味時,常感口腔局部敏感灼痛。漸起雙側頰黏膜白色粟粒狀丘疹,並連成線狀,甚至出現廣泛的網狀、樹枝狀、環狀或半環狀等多種白色花紋。伴有口乾不欲飲、眼乾、尿少而黃、大便稍乾燥、手足心時熱。或月經先期、量多色紅。或頭昏、睡眠不安、甚則腰酸、腿軟。口內病損局部充血,甚至糜爛。舌質紅苔少而黃,脈沉細數。證屬陰虛內熱,虛火上炎。治宜滋陰養液,清熱降火,方用《羅氏會約醫鏡》之滋陰湯加減:生地20克,花粉12克,天冬10克,玉竹12克,黃精12克,百合15克,玄參15克,知母12克,黃柏12克,連翹15克,白芍15克,丹參30克,山藥20克,山茱萸12克,甘草6克,每日一劑,兩煎兩服。913日二診:口乾、尿黃、手足心熱等症狀稍減,但口腔黏膜症狀無明顯變化。那時,恰好讀到一篇相關文章,內中介紹“人中白可治口疳、口舌生瘡等頑症”,故靈機一動,只在上方中加用人中白15克,繼續服用。這樣,繼續服用五劑後,患者反映口腔局部敏感疼痛有所減緩,即使進食辛辣、酸、甜、鹹味前也不感到特別擔心,其它症狀也隨之減輕,繼續守方守法,並堅持服用達兩個月。該患者全身症狀逐漸改善,口腔雙側頰黏膜白色花紋也相繼減輕,直至恢復正常頰黏膜紅潤顏色。隨訪五年,病未復發。如今三十年過去了,我依然記得在本病例治療過程中,其它中藥品種或有增減,但人中白則始終使用,劑量也基本守在10 - 15克,直至治癒。此後,我在“口腔扁平苔蘚”的臨床上,通常在辨證論治,選方用藥的基礎上加用人中白一味,一般都能取得如願療效。因此,人中白的臨床藥用價值可以肯定。

       (二)人中黃用治白血病高熱不退

       白血病是一類造血幹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克隆性白血病細胞因為增殖失控、分化障礙、凋亡受阻等機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組織中大量增殖累積,並浸潤其他非造血組織和器官,同時抑制正常造血功能。臨床可見不同程度的貧血、出血、感染髮熱以及肝、脾、淋巴結腫大和骨骼疼痛。主要分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慢性髓細胞白血病(CML)、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等四類。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幹細胞移植等為白血病患者帶來了痊癒的希望,但白血病的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在白血病的臨床上,中醫藥其實也大有用武之地。如江蘇名醫金儲之教授行醫六十餘載,精於醫理,潛心臨床,造詣頗深,擅治血液病。金老強調白血病多“因毒致病,必須重在解毒”,治當“解毒排毒,貫串始終”,並把養陰清熱解毒法作為治療白血病的重點。他常用楓斛、天麥冬、蘆根養陰清熱生津,滋養精髓;羚羊角、石決明平肝潛陽熄風,清熱散血解毒,軟堅化瘀散結;人中白、人中黃、大青葉清解血毒,潔淨骨髓。諸藥合用,共奏滋養陰津,解毒排毒之功。值得注意的是:金老在辨證分型論治的基礎上,多加用人中白、人中黃兩味藥清解血毒,潔淨骨髓。我曾在某醫院血液病科工作多年,體會到這兩味藥在治療血液病上確可大有作為,特別是人中黃,它既可以直入血分,清熱涼血,也可以深入骨髓,清髓解毒。而對白血病常見的並發症:感染、出血、高熱不退等症,人中黃也可發揮積極作用,並為白血病的後續治療奠定基礎。

       病案二:朱某某,男,35歲,江西省九江市某地人。因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三個月伴持續高熱不退10天,於1992520日邀診。患者頭痛,前額痛,夜難安睡,口舌生瘡,咽喉疼痛,黏膜糜爛,臥床難起,體溫39.6℃,食納呆滯,可進少量流質,重症面容,全身皮膚可見多處出血點,舌質紅乾稍絳,苔黃而乾,脈沉細而數。曾接受化療兩個療程,合併感染後又接受抗生素聯合治療十天,仍高熱不退,體溫持續在39.2 - 40.1℃之間。血像檢查:RBC2.10×10^12/LHb54g/LWBC1.2×10^9/LN7%L93%PLT18×10^9/L。血像呈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三係明顯下降狀態,淋巴細胞明顯增多,呈“急淋”血像。證屬邪毒陷髓,耗血動血,氣陰兩傷。治宜清熱涼血,清解髓毒,佐以補益氣陰。方用牛角地黃湯加味:水牛角30克、生地20克、赤芍15克、牡丹皮15克、麥冬10克、北沙參15克、玄參15克、蘆根15克、人中黃30克、銀花15克、連翹15克、紫草12克、板蘭根12克、淡竹葉10克、殭蠶10克,每日一劑。加用安宮牛黃丸每日一丸,分兩次服用。同時配合補液及其它支持療法。兩天后,體溫降至38.5℃;五天后,體溫降至正常36.9℃。頭痛也止,口舌瘡瘍及咽部糜爛縮小,咽痛減輕,皮膚瘀點漸隱,精神食慾明顯好轉。守法守方,略行加減,但人中黃一直用,並在20- 30克間調整。先後服用二十五劑,諸症消退。血檢:RBC3.95×10^12/LHb122g/LWBC4.8×10^9/LN55%L45%PLT98×10^9/L。血像三系達到正常值。此後,患者恢復接受化療,並繼續配合中藥治療。記得當時病人家屬煎藥,是在病房角落裡進行的。也許是人中黃處理得不太乾淨,煎藥時整個病房可聞到一股臭味。但病人喝藥液時,我特意問過他臭不臭,而病人反饋:藥液不但不臭,反而聞著很香,喝著可口,服後舒服。這也算是診餘花絮了。

       四、結語

       人中白與人中黃都是久經臨床考驗的中藥奇品。傳說它們曾發揮過“起沈痾,救生死”的重要作用。唯近代以來,西學東漸,中醫藥遭遇無妄之災,人中白與人中黃等許多有效中藥也被污名化。其實,人中白與人中黃的臨床應用蘊含著深刻的科學原理,古今中外的臨床實踐業已充分論證了這一點。當代相關臨床應用也證明了人中白與人中黃的確切療效。總之,中藥奇品人中白與人中黃至今仍有用武之地。

       主要參考文獻

       [1]李秉琦,週曾同.口腔粘膜病學(第二版)[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2]邵繼芳,金躍德.金儲之治療白血病的經驗[J].江蘇中醫藥,2002(6).

       (本文曾在《浮刺醫學》上刊出)

       校核/周晟芳

 

杏林精粹

岐黃專論

交流平台

理論發微

臨床集錦

方藥索隱

各家薈萃

養生求真

旴江醫學

藥效奇觀

五運六氣

醫案集腋

心理研討

正在構建

在構建中

將要構建

準備構建

即將構建

http://www.sotcm.com/Arrow.gif回到杏林論壇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