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otcm.com/xinglinforum/IMG_1837.JPG杏林論壇

總目錄

 

杏林精粹

岐黃專論

交流平台

理論發微

臨床集錦

方藥索隱

各家薈萃

養生求真

旴江醫學

藥效奇觀

五運六氣

醫案集腋

心理研討

正在構建

在構建中

將要構建

準備構建

即將構建

 

Address: 2712 San Gabriel Boulevard, Rosemead, CA 91770  U.S.A.

Phone: 1-626-288-1199 
Fax: 1-626-288-4199 
Email: editor@sotcm.com

 

本論文為交流平台文章

漫談中醫脈診

美國洛杉磯 劉宣慶中醫師

2021年0625日)  杏林論壇第564  

       中醫看病強調望、聞、問、切四診。望診是視查病人之精、氣、神、色、形、態;聞診是聽病人之聲息、嗅病人之氣味;問診是問病人的病因、病史、病況等信息;切診是摸脈及觸摸病人身體各部以測知病況。

       診察疾病時,四診均不可缺,其中各有短長。問診時,患者可能表述不清,甚至不說真話;聞診的信息相對有限;望診的表像變化常受外在及心理影響因素;如醫生的功底深厚,切脈常能在一定程度上測知人身狀態。

       中醫脈診是通過觸摸人體某些部位的脈搏,以體察脈像變化的切診方法。現代中醫脈診多取手腕“寸口脈”處,以感知病人脈象。

       相傳公元前五世紀,名醫扁鵲就開始採用脈診的方法來診察疾病,歷代醫家都十分重視脈診,把它作為臨床診病、辨證不可缺少的診察手段之一,故常用來作為識病因、析病機、定病位、辨病性、測病勢之進退預後等的參考,尤其是在辨證候的陰陽、表裡、寒熱、虛實之時,有重要的診斷價值。

       《難經•六十一難》云:“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

       《素問•疏五過論篇》謂:“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恆,從容知之。”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強調望診與脈診合參,乃神且明。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之,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餘願聞見而知之,按而得之,問而極之,為之奈何?岐伯答曰:夫色脈與尺之相應也,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故根死則葉枯矣。色脈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神且明矣。”

       唐代孫思邈曾謂:“夫脈者,醫之大業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為醫者哉。”

     清代毛祥麟《對山醫話》亦謂:“切脈、辨證、立方,為醫家三要,而脈尤重。蓋脈既明,自能辨證,而投藥不難也。”

     吳鞠通在《增訂醫醫病書》中更強調了脈診的重要性:“四診之法,唯脈最難,亦唯脈最為可憑也。”

       切脈是中醫辨證的一個重要手段,前人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診脈能精確到“以脈斷生死”。脈為血府,五臟氣血通行於脈,而作用於全身,氣血臟腑發生病變,脈往往先受影響,有時候在疾病顯露出來之前,脈就有了變化,所以醫者通過診脈與其他三診結合,可以知過去、刻下、將來之病況。

       無論健康人還是患者,其脈象總是相當準確地反映人體內外、臟腑經絡的實際狀況,因此,學會脈診對精準的辨識疾病有著重要的意義。

       要繼承、發揚正統中醫,臨床工作者切不可忽略中醫脈法,這就是為什麼《內經》、《難經》、《傷寒論》等經典中記載了大量脈法,並留給後人的原因。所謂明醫,須要精通脈法,以脈辨病,明其證候,去偽存真,便能清楚理法方藥,不致誤診、誤醫。

       舉一例脈法應用如下:

     傷寒五大脈: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一云秋脈。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一云夏脈。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一云陰氣。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前兩個脈,可以看出體內的“陽結”與“陰結”,以及“結節”的屬性。在這個基礎上,配合望、聞、問三診,就能測知病況,精準治療。

    編輯 王智慧  校核 包克新  總編審 虞勝清

 

杏林精粹

岐黃專論

交流平台

理論發微

臨床集錦

方藥索隱

各家薈萃

養生求真

旴江醫學

藥效奇觀

五運六氣

醫案集腋

心理研討

正在構建

在構建中

將要構建

準備構建

即將構建

http://www.sotcm.com/Arrow.gif回到杏林論壇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