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與基礎研究〕
不同時間內電針三陰交穴對腎陽虛家兔腎上腺皮質機能的影響
中國•山東省針灸科學研究所時間針灸學研究室 陳少宗
中國•山東省腫瘤防治研究院 劉莫芹
中國•山東省交通醫院 張岩
Shaozong Chen: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electrical needling in point San-yin-jiao were tested
in three different hour-phrase (7~9, 11~13, 15~17) using the kidney
yang-deficient model of rabbit. The results are corresponding to the theory
that the effect of needling mainly
relies on time-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organism The stimulation of electrical needling
at different times has different effects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drenal cortex function of rabbits with deficiency of kidney-yang.
作者認為現代時間針灸學的基本理論是建立在針灸效應主要取決於機體的機能狀態這一原則基礎上的[1],如果不同時間內並不表現出機能狀態的差異,則在不同時間內針刺同一穴位所產生的效應就無明顯差異;如果不同時間內機能狀態差異顯著,則在不同時間內針刺同一穴位所產生的效應往往差異明顯。
本實驗觀察了三個不同的時區內 (7~9點、11~13點、15~17點)電針三陰交穴對腎陽虛家兔腎上腺皮質機能的影響,初步觀察結果支持了所提出的現代時間針灸學理論。
材料和方法
選擇2~3公斤重的雄性家兔15隻,隨機分為三組,第一組為7~9點觀察組,第二組為11~13點觀察組,第三組為15~17點觀察組。每隻家兔按300mg/公斤 體重氫化考的松肌肉注射,每天一次,連續注射9天, 即可制成病理模型。藥物注射均在上午7~9點之間進行。 病理模型成功建立的標誌主要是家兔的體重明顯減輕,毛鬆失去光澤,精神萎靡,食欲下降。 病理模型建成之後的第4天開始電針三陰交穴,三組家兔的電針時間分別為7點、11點、 15點,每次電針20分鐘,刺激強度以肉眼見家兔下肢的肌肉輕度顫動為度,採用連續波,頻率為80次/分鐘左右,儀器為上海產G6805治療儀。每天電針1次,連續電針5天。開始建立模型前1天(即用藥前1天)、 病理模型建立後第3天、第一次電針後即時及停止電針次日各抽血一次,三組家兔的抽血時間分別在7:25~7:40、11:25~11:40、15:25~15:40。抽血後離心、分離血清并進行低溫冷凍, 最後運用放免分析技術測定血清皮質酮的濃度。 藥盒由DPC公司提供,測定儀為西安二六二廠產2011P─r計數器,採用包被一抗體一計數。操作室溫21.0~21.5攝氏度。
結 果
結果如表1∼表6所示
表1 用藥之前三組家兔血清皮質酮的濃度比較
組別 |
皮質酮濃度(ng/ml) |
F值 |
P值 |
7~9點組 |
198.7±18.8 |
|
|
11~13點組 |
97.4±16.1 |
59 |
<0.01 |
15~17點組 |
176.5±16.2 |
|
|
表2 病理模型建立之後三組家兔血清皮質酮的濃度比較
組別 |
皮質酮的濃度(ng/ml) |
F值 |
P值 |
7~9點組 |
81.3±10.0 |
|
|
11~13點組 |
85.4±11.8 |
0.4 |
>0.05 |
15~17點組 |
81.5±11.9 |
|
|
表3 第1次電針完畢即時三組腎陽虛家兔血清皮質酮的濃度比較
組別 |
皮質酮的濃度(ng/ml) |
F值 |
P值 |
7~9點組 |
161.6±13.4 |
|
|
11~13點組 |
159.1±14.4 |
1.59 |
>0.05 |
15~17點組 |
156.5±15.1 |
|
|
表4 電針5次後三組腎陽家兔血清皮質酮的濃度比較
組別 |
皮質酮的濃度(ng/ml) |
F值 |
P值 |
7~9點組 |
156.2±17.6 |
|
|
11~13點組 |
136.7±12.4 |
6.12 |
<0.05 |
15~17點組 |
148.6±14.0 |
|
|
表5 第1次電針完畢對腎陽虛家兔血清皮質酮濃度的即時影響
組別 |
電針前血清皮質酮 濃度(ng/ml) |
電針後血清皮質酮 濃度(ng/ml) |
T值
|
P值 |
7~9點組 |
81.3±10.0 |
161.6±13.4 |
18.57 |
<0.01 |
11~13點組 |
85.4±11.8 |
159.1±14.4 |
17.02 |
<0.01 |
15~17點組 |
81.3±11.9 |
156.5±15.1 |
15.31 |
<0.01 |
表6 電針5次之後對腎陽虛家兔血清皮質酮濃度的影響
組別 |
電針前血清皮質酮 濃度(ng/ml) |
電針後血清皮質酮 濃度(ng/ml) |
T值 |
P值 |
7~9點組 |
81.3±10.0 |
156.2±17.6 |
16.38 |
<0.01 |
11~13點組 |
85.4±11.8 |
136.7±12.2 |
11.93 |
<0.01 |
15~17點組 |
81.3±11.9 |
148.6±14.0 |
14.33 |
<0.01 |
討 論
無論是臨床研究,還是實驗研究,都證實了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即針刺效應主要取決於機體的機能狀態,在機體的機能處於低下狀態時,針刺某一穴位可起到興奮作用;在機體的這一機能處於亢進狀態時,運用同一手法針刺同一穴位則可起到抑制作用,這就是針灸的雙向良性調節作用。不但針灸效應的性質(興奮或抑制)主要取決於機體的機能狀態,而且我們的研究還發現,針灸效應的強度與機體的機能狀態之間也存在著某種直線關係性[2,3]。 我們認為,運用同一手法在不同時間內針刺同一穴位之所以有時會表現出不同的效應,這主要是由不同時間內機體的機能狀態的不同所造成的[1,4] 。
也就是說,如果不同時間內機能狀態並不處在相同或相近的水平,則針刺效應往往會表現出一定的差異;如果機能狀態在不同時間內處在相同或相近水平,針刺效應則往往無明顯差異。本項實驗中,電針之前三組腎陽虛家兔的血清皮質酮濃度均無明顯差異(表2,P>0.05),第1次電針完畢的即時效應雖然都十分顯著 (表5,P值均<0.01),但三組之間的針刺效應卻沒有表現出差異 (表3 ,P>0.05)。實驗結果從另一個方面支持我們所提出的現代時間針灸學的基本理論。
腎上腺皮質機能具有一定的節律性,這是眾所週知的事實。在實驗進行之前,我們曾預想,動物模型建立之後,腎上腺皮質機能仍然會保持原有的節律性,如果針刺之前腎上腺皮質的機能在不同時間內並不處在同一水平,那麼針刺之後的效應就會表現出一定的差異。然而整個實驗的結果與我們原來所預料的恰好相反。建立病理模型之前,血清皮質酮的濃度在三個不同的時區內存在著明顯差異(表1,P<0.01),但是建立病理模型之後, 腎上腺皮質機能原有的節律性被人為的破壞了 (表2,P>0.05),而且直到模型建立之後的第9天,即停止電針後次日,腎上腺皮質機能原有的節律性依舊沒有恢復原狀。雖然停止電針後,三個不同時區內的皮質酮濃度表現出了一定的差異(表4,P<0.05), 但能否將這一結果視為腎上腺皮質機能原有節律逐步恢復的象徵,尚無法定論。由於病理模型建立之後,腎上腺皮質機能的節律消失,因而電針之後的時間生物學效應沒有表現出差異。
小 結
1.電針三陰交穴可以明顯改善腎陽虛家兔腎上腺皮質的機能。
2.在7~9點、11~13點、15~17 點這三個時區內,腎陽虛家兔的血清皮質酮濃度沒有表現出差異,電針之後的時間生物學效應亦沒有表現出差異,這一結果從另一方面支持了我們所提出的現代時間針灸學理論,即不同時間內針刺同一穴位所產生的針刺效應是否有差異,主要取決於針刺之前機能狀態在不同時間內是否處在相同或相近的水平。
3.病理模型的建立,破壞了腎上腺皮質機能原有的生理節律,而且不能迅速恢復。
參考文獻
〔1〕陳少宗:現代時間針灸學理論與臨床應用,濟南,黃河出版社,1990。
〔2〕陳少宗等:針刺效應與機體機能狀態數量關係的初步觀察,中國針灸,1993(1):41。
〔3〕陳少宗:針刺內關穴對冠心病患者左心功能的改善作用與針刺前左心功能狀態的相關性研究,國際臨床針灸雜誌(待發表)。
〔4〕陳少宗:論現代時間針灸學的基本理論,時間醫學雜誌,1996(1):25。
洽詢地址Add.: 2712 San Gabriel Boulevard
Rosemead, CA
91770 U.S.A.
電話Tel.: (626) 288-1199
傳真Fax: (626) 288-4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