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

風病
本刊讀者服務部 包克新中醫師



        風、寒、暑、濕、燥、火,在正常情況下稱為六氣,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當氣候急驟的變化或人體的抵抗力下降時,六氣則成了致病因素,使人生病,這時六氣就被稱為六淫了。淫為太過之意。相對於人體抗病能力正氣而言,六淫又稱之為六邪。

        其中,風邪致病最為常見。風雖然一年四季均可見到,但它為春季的主氣。中醫診斷疾病時,是根據人得病後的證候表現推導出病性及病因來的(所謂辨證)。故只要見到病人所表現出來的證候具有風的特性,就可考慮為風邪致病,診斷為風證,有時病人真正可找到被風吹受涼的病史,有時卻並沒有傷風的病史。風證可分為內風與外風二類。一般認為,外風多由自然界“風襲”而得病,內風多由“肝臟”(此處為中醫所說的肝臟)的功能失調而發生。

        那麼,風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有哪些呢?
        1、風為百病之長。風為六淫中主要的致病因素,寒、濕、燥、熱等多依附於風而侵犯人體,如風寒、風熱、風濕、風燥等。風邪實為外邪致病的先導。古人甚至把風當作外感致病因素的總稱,如《素問.風論》說:“風者,百病之長也”。
        2、風為陽邪,其性開泄。風的特性是往高處跑,故具有升發、向上、向外的特性,屬陽性致病因素。因其升發,故向上向外,侵犯人體時多傷害人的頭面部和肌表,使皮毛腠理開泄, 而現汗出、惡風等症狀。如《素問.太陰陽明論》說:“傷於風者,上先受之”。頭面部與皮膚病變多與風有關。
        3、風性善行而數變。“善行”,是指風邪致病具有病位無定處的特性,如游走性的關節、肌肉疼痛,痛無定處,中醫稱為風偏盛(風、寒、濕三氣結合)的“風痹”。“數變”之“數”,是屢、頻繁、多、富於之意。數變是指風邪致病具有變幻無常和發病迅速的特性,如皮膚病風疹便有皮膚瘙癢,發無定處,此伏彼起的特點。又如傷風所致的外感病多發病急,傳變快;再如內傷病的“中風”多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以其發病急驟,故又稱為“卒中”。《素問.風論》說:“風者,善行而數變”就概括了風的這一特性。
        4、風性主動。“動”指風邪致病具有動搖不定的特點。如臨床所見的眩暈、震顫、四肢抽搐(所謂抽風)等,多屬風的病變。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風勝則動”。

        常見的風證有哪些呢?
        如前所述,風邪致病可分為外風證與內風證二大類。
        外風證即發病具有外風的一些特性與病位在體表的情況。
        如傷風:見發熱惡風,汗出,脈浮,喉痒,咳嗽,鼻塞,鼻痒等。
        風寒:見惡寒(同時也惡風)發熱,無汗, 頭痛,身痛,骨節痛等。
        風熱:見發熱重,惡寒()輕,口渴,舌紅,脈浮數等。
        風溫:感受春季風溫病邪而發生的一類急性熱病,具有傳染性。
        風濕:發熱午後為重,汗出而熱不解,惡風,頭身重困,四肢酸楚。
        風痰:風與痰結合致病,如眩暈,癲癇,中風之一類。
        風痹:關節疼痛,游走不定。
        風水:發熱惡風,頭面浮腫或全身腫,小便不利等。
        風燥:惡風,口干,唇干,咽燥,鼻痒,喉痒,干咳少痰,皮膚干燥,痒。
        風疹(又稱風痧):皮膚發疹,痒,微咳,多發於小兒。
        風疹塊:皮膚搔痒,漫無定處,此伏彼起。
        內風證是指具有內風的特性,又病發於內臟(主要指肝臟)的病變,主要見頭目眩暈,四肢抽搐,肢麻,振掉,強直,乃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風癱)等。其症狀大多關系到眼睛和精神異常,中醫多責之於肝風內動。

        再如中醫所說的血虛生風、熱極生風、肝陽化風也屬內風證的范疇。血虛生風可見眩暈,視物模糊,面色萎黃,肢體麻木或震顫,肌肉掣動或皮膚瘙痒等。熱極生風可見高熱,抽搐,昏迷,項強,兩眼上翻,甚至角弓反張,舌紅苔黃,脈弦數等。肝陽化風可見眩暈頭痛,肢
體麻木,或震顫,甚至突然昏倒,舌強不語,面癱,舌質紅,脈弦數等。

        中醫所說的這些風證相當於現代醫學(西醫) 所說的那些病呢?茲結合前述舉例說明如下:
        傷風:見於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
        風寒:見於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
        風熱:見於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
        風溫:春季或冬季的呼吸道感染性、發熱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大葉性肺炎等。
        風濕:見於各類關節炎、肌肉、肌腱疼痛等。
        風痹:見於各類關節炎、肌肉、肌腱疼痛等。
        風水:見於急性腎小球腎炎等,水腫之一種。
        風燥:見於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
        風疹:風疹病毒所致皮膚發疹。
        風疹塊:蕁麻疹(過敏性皮膚病)、風團。
        中風:腦血管意外,包括腦溢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腦血管痙攣等,也包括面神經麻痹等。
        內風除中風(腦血管意外)外,還包括神經精神科及急性發熱性疾病中具有風邪致病特點的許多疾病或症狀。

        與風有關的病名還很多,如風瘧(瘧疾之一)、風消(各種消瘦性疾病)、風秘(便祕之一)、風痢(痢疾後膝關節腫大者)、風癇(癲癇)、風痱或痱風(中風偏癱)、風懿(中風症候之一)、風疽(下肢慢性濕疹)、風癬(疊瓦癬、體癬)、風厥(暈厥)、痘風瘡(天花伴有繼發性感染)、痘風眼(患天花而眼睛受累者)、大麻風、癘風(麻風病)、腦風、頭風(頭痛之一類)、破傷風(破傷風)、土風瘡(塵土引起的變態反應)、半肢風(偏癱)、歷節風、歷風、白虎風、痛風(多發性游走性關節炎)、胎風(新生兒手足搐搦症)、胎風赤爛(新生兒瞼緣炎、結膜炎)、驚風(驚蹶、抽搐、手足搐搦)、繡球風、腎囊風(陰囊濕疹)、蓐風(產後破傷風、腦膜刺激徵、產後子癇)、風赤瘡痍、風赤瘡疾(濕疹性瞼炎)、風牽出瞼、殘風(瞼外翻)、爛弦風、風弦赤爛(瞼緣炎)、風火眼、風熱眼(急性結膜炎)、五風內障、青風、綠風、烏風、黑風、黃風(青光眼)、耳防風(化膿性中耳炎)、骨槽風(齒槽膿腫、化膿性下頜骨骨髓炎)、繭唇風(唇癌、剝脫性唇炎)、唇風(局限性唇部水腫)、懸旗風、懸其風(急性化膿性懸壅垂炎)、喉風(泛指咽喉部急性炎症)、爛喉風、走馬喉風(扁桃體奮森氏感染)、口疳風(舌炎,表現舌體生泡者)、重舌風(舌下囊腫伴有舌下靜脈曲張者)、魚鱗風(舌化膿性感染之範圍小而損及舌的深部組織,疼痛劇烈者)、舌黃風(舌膿腫之表面色黃者)、坐舌風(舌炎)、木舌風(舌淋巴管瘤、鉅舌症)、驢唇風(剝脫性唇炎伴有唇顫動者)、鵝掌風(手癬、手皸裂性濕疹)、鵝爪風(甲癬)、紫白癜風(花斑癬)、赤面風(過敏性皮炎,包括藥物性皮炎)、游風、赤游風、白游風(血管神經性水腫)、癢風(皮膚瘙癢症)、風癮疹(蕁麻疹)、風濕瘍(急性濕疹、過敏性皮炎)、白疕風(牛皮癬、銀屑病)、血風瘡(丘疹性濕疹、癬疹、皮膚瘙癢症、多形紅斑及紫癜等)、白駁風、白癜風(白癜風)、風熱瘡(玟瑰糠疹)、肺風粉刺(痤瘡)、白屑風、頭風白屑(干性皮脂溢、皮脂溢性皮炎、頭皮糠疹)、面游風(面部脂溢性皮炎或濕疹)、風癬(單純糠疹)、油風脫髮(脂溢性脫髮)、四彎風(異位性皮炎)
 

       洽詢地址Add.: 2712 San Gabriel Boulevard               
Rosemead, CA 91770 U.S.A.

電話Tel.: (626) 288-1199
 
傳真Fax: (626) 288-4199

http://www.sotcm.com/Arrow.gif回到中醫科學雜誌(科普版)首頁